《南渡集》中关于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理解

《南渡集》中关于良知的主旨

主要共有三处论及心学中的良知,分别是《论知行》、《再论知行》、《关于真善美》。关于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,这个良知,是天生就有的。之前的疑惑就是善恶的标准就是变的,这个天生的良知如果跟着变,它似乎就不是“天生”的了。从冯友兰先生的观点看,良知只能知其对象,而不能创造对象,这便是主旨。他举了妇女守节的例子,在过去(以家为本位的社会),所处这个社会的人的良知认为守节是善,而现在(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),我们的良知不以守节为善。

人生的意义-读《南渡集》《论悲观》摘要

什么是意义

有两种解释

  1. 某一字或某一句的意义是什么?这里指的是字、句的解释;
  2. 某件事的意义是什么?这里就这件事的目的讲,有助于期目的达成由有意义,反之则无意义;例如偃苗助长,目的是想苗快速成长,然后偃苗是没有意义的。

不是每件事都要有意义

  • 我们可以问修地铁的意义是什么,但不能问那里有座山的意义是什么;
  • 延伸到我们不能问求幸福的意义是什么,求幸福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。

没有意义的事,并不是就不值得做

分别没有意义的两种含义

和不同的人沟通,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模式

沟通异事

最近了解到两起类似的沟通问题,某某和下属沟通时比较强势,让人不好接受。和平级或上级沟通比较Nice,没有类似的表现。

困境

  • 事件的具体情况比较难通过沟通去还原,这种一般不好直接当面锣,对面鼓的展开来说;
  • 和上级沟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,所以上级无法进行类比分析洞察,也就无法进行指导。

解决方案

  • 如果和某某关系较好,可以沟通还原事实,并将下属反馈同步给他;
  • 鼓励对事不对人,开诚布公的进行沟通和反馈;
  • 鼓励下属直接向某某反馈?感觉比较难做到。

思考

  • 很多人可能不自觉的在面对不同的角色时,有不同的行为模式。比如小孩做得不够好,如果是别人的小孩可能觉得正常,可以接受,但是自己的小孩,因为心卷可能生气发火。
  • 往往对亲人要求更多,或夹带的私欲更多,容易伤害自己的亲人。
  • 很多时候会宽于待已,严于待人。

理想与信仰

本文缘起

某日回家,发现老婆又在大发雷霆。原来是女儿学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《我的理想》,女儿想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动笔。建议也给了,范文也看了,就是无从下笔,急得老婆团团转。仔细一问,原来之前老师说过,作文要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,别人看着才真实(我一想有道理),然后女儿想了半天,发现自己没有理想(直接嗝屁)。那当然没法写了,老婆一催,只能哇哇大哭。